夏校有感

作者: Molly

旧金山的阳光透过伯克利商学院高大的玻璃窗,在教室的桌子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围是流利的英语交谈声和爽朗的笑声,周围的同学全部在走动和聊天,只有我坐在自己原来的座位上,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屏障之中。作为一名来自北京国际部的高二学生,参加伯克利BBAY夏校的第一天,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包围。

跨太平洋飞行十二小时带来的不仅是时差,更是一种文化语境的距离。这些美国本地学生谈论的流行文化、运动明星甚至日常笑话,对我而言都十分陌生。尽管我的英语水平完全不差,我也选择了沉默,将自己包裹在舒适区内——直到我们所有人被随机分成五人小组,要求共同设计一款新产品。

基于在IEO竞赛中积累的财务分析经验,我毫不犹豫地认领了团队CFO的角色。在内心深处,我甚至带着一种隐秘的优越感: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的数学和数据分析能力肯定要比这些美国本地的学生要强,这将是我不需过多交流就能展示价值的领域。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当别的队伍已经其乐融融甚至可以一起吃午饭时,我们的队伍依旧沉默。我们的每一次group meeting都只是自己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CMO完成市场规模估算,分析目标客户群体;CTO和CEO和COO负责设计产品;我作为CFO只关心成本结构、盈利模式和投资回报率。我不断拒绝着队友查看我的财务模型的请求,只是反复地告诉他们:“这是我负责的部分,我会处理好。”

这种看似专业的分工很快显露出它的弊端。我们的项目——一款名为Sequestron的二氧化碳捕获设备——出现了严重的设计脱节:工程师设计的技术方案成本远超预算,市场组设定的价格点完全不符合财务模型,在我们给TA讲解产品的时候,他们对于我们产品可行性的提问也成功问倒了我们。

转机发生在一次讲座后。那位白发苍苍的创业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一个看似普通的概念,却因为团队的默契配合获得了巨额投资。“投资者投资的是人,而不只是产品。”这句话击中了我,“如果你不能让你的团队信任你,凭什么让陌生人投资你?”那天晚上,我回顾了我们的项目进展。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出色的专业技能,但我们的项目却像一辆四个轮子朝不同方向行驶的汽车——尽管每个轮子都在全力转动,整车却寸步难行。我意识到,我的“专业”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我用专业知识的傲慢掩盖了我对于沟通的恐惧。

第二天的小组会议,我做了个出乎自己意料的决定。我没有直接讨论数字,而是分享了我作为国际学生的焦虑和不安。“我担心我的英语不够好,担心你们会觉得我的想法很奇怪,所以我选择了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番话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其他成员也相继坦诚了自己的顾虑:CTO和COO担心自己设计的系统过于复杂而无法快速简洁地让评委明白;CMO担心自己的分析被做的不够到位;CEO也害怕自己无法成功地凝聚团队。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仅仅只是交流感受,而不是讨论项目。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对话,却成为了我们项目的真正转折点。

当我们重新投入项目时,协作的方式完全改变了。我不再只默默计算财务部分,而是积极参与技术讨论,帮助团队理解不同设计选择的财务影响;同时,我也邀请其他人审视我的模型,让他们提出建议。

这种积极配合的协作方式使我们的效率提升了许多,我们放弃了之前决定将二氧化碳捕获设备,反而决定通过生产机器来捕获二氧化碳,将固体二氧化碳卖给汽水公司、农业公司、工业公司等需要二氧化碳的行业。这一改变也得到了来自TA的认可。

观察其他小组的项目也很有趣:有用AI匹配求职者与职位的平台,有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智能手环,有优化自家后院的智能机器。几乎所有项目都融入了AI元素,但真正区分项目质量的,不是技术的复杂性,而是团队执行的协同性。

项目展示日,当我们五人站在讲台上流畅地展示Sequestron时,那种默契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评委们不仅肯定了我们的创意,更特别称赞了团队的整体性。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再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人类独有的能力——沟通、共情、协作和建立信任。AI可以优化算法、处理数据、自动化流程,但它无法代替人类建立真诚的连接。

作为Z世代的学生,我们既需要掌握AI等前沿技术工具,也需要培养那些技术无法替代的人际能力。最成功的创业者不是最精通技术的人,而是最懂得整合资源,利用身边有价值的东西,将人与人连接起来的人。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