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人的崛起
作者: Darwin
2024年,“伦理碗”这个比赛算是头一次来到大中华地区。所以我是第一次参赛,陌生。
前记:苑老师,我的班主任,让我写一篇关于伦理碗的参赛经历。在此奉上。望各位读者海涵鄙人笨拙的笔法。祝各位读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24年,“伦理碗”这个比赛算是头一次来到大中华地区。之前,伦理碗主要在它的出生地——美国开展。所以我是第一次参赛,陌生。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最开始也抱着“试试”的心理,找到了两位好友yh和bh,一起组了支队伍。三人英文名字首字母分别是N,Y,R,因此一拍即合,取名为New York REN——纽约人!
初赛是写一篇不超过1500词的英文essay.上一次写这种比较正式的英文文章已经是2024年初的事了,所以那些APA的格式已经都淡忘了。所幸,我还有互联网和强大的队友。Yh在这个过程里,一直兢兢业业地协调我们的所写内容,并且将作文修改成了APA格式进行了相当严谨的修改。这也是我头一次撰写引用到正式法律条文的文章(包括我们的《版权法》),对于一个将来想学法律的人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吧。至于论文的题目,则是让我们从组委会给的casebook里面自己选。两个队友看来看去,最终都看上了“sci-hub的侵权”这个主题。由于当时正值期中考试,所以我没怎么上心。考完试后,开始疯狂肝。我跟队友还在一些关于sci-hub的一些具体细节上产生了一些小分歧,不过最后的成稿体现了我们对于这个赛事的共识——思想为主,伦理为主。一直干到截止时间前将近一个小时,是中国的一个上午,我们才把论文交上去。1493个词也恰到好处。交上去之后,也算是写下了一个沉重的担子吧。就没怎么管这件事了。
十几天之后,没有想到,晋级名单上竟然出现了我们的队名!三人一商量,接着打国家轮比赛。又是一个新的Casebook,比赛前三天释放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队的备赛充满了松弛感,在微信语音商讨比赛内容的时候突然就开始聊天了。事后想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组委会吧。当时组委会不知道怎么了,在19号跟20号之间反复横跳,发了一堆邮件。我们已经做好了19号的准备,假都请好了,突然一封邮件说要延迟到20号。我们大为不解,老队长yh跟组委会耐心沟通了好多次,终于,组委会最终还是决定在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的19号比赛。这一波三折可能就是成功路上所必须遇到的小插曲吧。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9日早晨6时40分许,我抵达了北京中学金盏校区。五点多就起了床,困,但很兴奋。随后,我的两位队友也来了。见到bh的时候还有些激动,因为一些原因,我好久没有在学校里见到他真人了。三位队友在学校里集结完毕,我们打开了yh电脑里的zoom,开始比赛。比赛采用round-robin形式(您可以大概理解成英文辩论,你来我往),共有三轮,一轮一个对手。每一轮中,都有两个题目。当一开始进到会议室里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因为第一轮的对手就是实验——被认为是北京市排名第一的国际部。结果,我的队友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发疯”——在领英上检索起了我们的裁判,好家伙,方向纯理(具体记不清了,反正要么是生物要么是化学,二选一),来当伦理碗的裁判!跨度如此之大,令人感叹耶鲁是一个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学校。但是在当时,看到队友给我展示她主页的时候,只是感觉很好玩。真的笑了出来。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如释重负。
过了一会,比赛开始了。第一把,题目是美国的NIMBY主义(美国太阳能板搁置问题,通俗来讲)对手的攻势相当凶猛。他们队里有一名辩手疯狂输出,如连珠炮般,问出来的问题令人难以招架。但是我方bh,一位常年参加比赛的英文辩论选手,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比赛倏忽就进入了白热化,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两人对飙。个人能力的对决。酷。第二个题目是关于美国的饮酒年龄的争议,原本是我的题目,但是感觉bh比我更厉害,比赛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靠他的“临场发挥”,只能说初次参赛,确实有些问题考虑得还不够。几乎又是两人的战斗,虽然bh抢了我一部分台词(哼),但是也由衷地佩服他临场发挥的能力。这种大心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练出来的,而是一次次比赛的积累,点滴之间的努力,最终收获的能力。
第二轮是打THIS(稻香湖)。对面的几位女士感觉发挥欠佳。感觉她们口才很好,但是没有讲出太实质性的内容,有点可惜。当时在比赛的时候,感觉比较轻松,因为我们把握住了比赛内容的“道德制高点”,尤其是在关于Netflix的题目里,我们就是死抓“用户需要遵守契约,一人使用一号”这个观点,所以这让我们打得比较“顺心如意”。
最后一轮,面对ICC.北京国际方向的家长圈里,另一所被认为是“神校”的学校。这一轮,在之前都有点潜水的我估计是攫取了一点bh的神力,开始主攻了。首先是关于NEOM(沙特新规划“线城”引发的问题),bh把税收公平分配的观点给我指了出来。我开始了输出,并且在赛后被评为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归功于bh.第二个题目是关于美国大学申请中的种族栏问题。这个问题我开始疯狂输出。我指出了当事人虽然是白人,但是作为北非人的她,因为那场震惊全球的“9·11”事件,一直被社会边缘化,因此她的经历让她不能被简单的定义成一个“白人”。美国大学设立的种族栏可能违背了它们本想帮助那些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学生的初衷。终于,在比赛最后时刻,我真正地站了出来,收割了比赛。评委对这一波输出的高度赞赏,也令我颇为欣喜。
然后比赛就结束了。我们仨就先把电脑搁到了一边,吃了一顿午饭。我上去看了看正常上课的同学们,一切如常。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89队,一支我们在比赛中未曾遇到的队和我们队一起,进入了全球站。晋级了,相当愉快。一阵喜悦的释放,然后又是一阵刚刚进行了几个小时高强度脑力劳动所带来的筋疲力尽。上楼第一个遇到了我的好朋友anki,他大概是第一个知道这个好消息的组外人。下午,一切如常,又去上了宏观经济课,回归了正常的学校生活。
其实回头看,真的很感激自己遇到的两个队友。没有这两位队友,我真的觉得前途未卜。得益于他们在平常的高水平发挥和在关键时刻的超神输出,最终收获了硕果。衷心感谢我的两位好队友,yh和bh.一个人的战斗能力再强,如果身边没有适配的搭档,那么上限就一定会被严重拉低。谢谢你们,我的好队友。